科技與時代變遷下的攝影藝術

加入收藏
產品規格
  • 規格 

    DVD

  • 總片長

    120 分

  • 總片數

    4 片

  • 級別 

    普遍級

  • 發音 

    英語

  • 字幕 

    中文、英文

  • 出品年

    2014 年

  • 公播價

    NT$ 20,000

  • 出版 

    德法公共電視ARTE

  • 備註 

    以上報價未含VOD

內容介紹

科技與時代變遷下的攝影藝術
法國公共電視出品
當人類的文藝發展從繪畫與傳統藝術時代進入「數位」、「科技」與「影像」的時代,當代人的思想也被深刻的改變了:有遠見的藝術家用平面影像捕捉抽象與哲學的概念,用照片檢討人類的親密關係與生命的義意,並且藉著拍攝照片,批評扭曲的社會現象;更重要的是,當科技進步使大眾能夠恣意拍照,捕捉影像,用先進的數位技巧造假照片時,是否使「藝術」本身遭到破壞?

一同來探討這段近代文藝史上競爭激烈,波濤洶湧的時代,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人紛紛發明「機械」,這些最早的照相機不但造成社會風潮,更使產業結構改變;但百年之後,集傳統照相機大成的柯達也向時代低頭,吹熄燈號。在文藝發展歷史之中,只有照像攝影術的興衰過程,能夠見證人類的經驗。

***

The inventors
攝影技術的偉大發明者

「肖像畫」是一種藝術的類別,但它其實是與歐洲人身份地位息息相關的產業。社經地位抬頭的中產階級想盡辦法用便宜快速的方式留下「肖像」,導致十八世紀時一場「超級機械大賽」與工業革命同時揭幕,也使顯影化學知識一下子突飛猛進。涅普斯首先發明具有感光金屬板的攜帶式投影暗箱,接著像素更精緻的達蓋爾攝影法、馬斯汀古老旋轉全景鏡頭問世,曝光時間競相縮短,而英國發明家塔伯特的「紙基負片法」使這些「影像」變得可以複製。

但隨之而來的社會價值觀與產業結構巨變,使有遠見的藝文家對藝術的未來感到悲觀。偉大詩人波特萊爾表示,這些人像照變得如此廉價,來得如此快速,使得人們只懂得追逐自己平庸的倒影,並且自鳴得意。


Photographing intimacy
藝術平民化:當攝影進入私密領域

六零年代是「藝術平民化」的重要轉捩點,攝影天才拉蒂格提出唯有「主觀」才是唯一真實的人類經驗,在社會漸漸變得開明,開始正視「同性戀」、「社會邊緣人」、「家庭暴力」與「愛滋病」的轉折點中,這是時代的先鋒與明燈。日本藝術家荒木經惟以拉蒂格的繼承人自居,將這個觀念推展到極限,從與妻子新婚,到妻子死亡,巨細靡遺記錄一切美好與不堪,使最平凡、低下的細節充滿了生命的張力。

但是四十年後的今天,煽情媒體與網路交友氾濫,使人人變成互相散布私密訊息的「偷窺者」與「暴露狂」,藝術家達格塔刻意拍攝扭曲、模糊、可怕的裸體,似乎透露當真正的人際關係不再存在,平民化的攝影藝術,也不過是「攝影的垃圾」。


Conceptual Photography
用攝影捕捉無形概念的藝術家

攝影藝術到了七零年代,藝術家從抓取人類經驗中的時間片段,走向純粹的「觀念」與「反思」,此時甚至出現了試圖推翻相片本身意義的攝影作品,還有藝術家試圖捕捉影像根本抓不住的東西。亞文克萊用各種方式想要拍攝「虛無」,一張他縱身跳入虛空之中的照片變成聳動的影像,登上了報紙。此時的攝影藝術彷彿變成哲學與各個文化領域的寵兒:影像的純粹意念能不能取代「語言」?能不能顛覆人「主觀」與「客觀」的界線?能不能扭曲人對「空間」的感覺?

八零年代之後,觀念藝術的攝影終於從哲學的象牙塔中走出來,柏金用他的「女性主義」作品肯定了職業婦女的社會地位,而隨後追上的中國大陸藝術界,也出了艾未未這樣的鬼才,顛覆社會權威。


After the Photo
數位時代來了:影像的後製作

柯達早在七零年代就發明了第一台數位相機,這是不可想像的天才之舉,欠缺遠見的柯達卻把它束之高閣,導致數位時代的延遲,也使柯達邁入無可挽回的沒落。攝影藝術走到21世紀,前衛的藝術家紛紛搭上時代的潮流,利用高科技後製作手法,幾乎毫無破綻的游走於真實與虛構之間,藉此批評社會現象:安德烈斯古斯基追求完美的修圖,重現了一場金正日的獨裁者大遊行,貝亞特古特紹怪物一般的數位建築,控訴現代仍然存在的恐怖主義戰爭與災難。

但是有些藝術家,把原本反應現實的照片變得越來越虛無:用電磁學電腦方程式「做」影像的湯瑪斯魯夫,用Google 搜尋引擎拼湊出「照片」的黃恩馮特古貝塔,似乎都向現代人暗示整個社會移居網路的過程。